《为什么佛教是真的》总结
一直对宗教很感兴趣,之前也了解过一些禅宗的历史,看到用科学的角度解读佛教,真的非常新颖,做些笔记,希望可以时常温习,融会贯通
下面是万维钢老师的总结,这里只是进行记录
苦
-
“苦”的巴利语,是 dukkha。英文中对 dukkha 的正统翻译,是“suffering”,正好对应中文的“苦”。
-
从生物进化的角度,人活着的目的,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。为了传播基因,我们要吃饭,要找到性伴侣生孩子,而为了加强自己的生存权和生育权,我们还要打败竞争对手,还要获得声望。因此,自然选择给我们的心理做了三个设定: 第一、完成上面那些事,你能获得快乐。 第二、快乐是短暂的,它不能持续很长时间。 第三、对于以上两点,大脑应该专注于第一点,而忽略第二点。
-
自然选择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快乐,它只是把快乐当做诱饵,来使得我们完成基因传播的目标。永远在追求,偶尔得到了,也只是短暂的快乐,你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。所谓快乐,其实是个错觉。
-
所以,“苦”其实就是“不满足”。
烦恼
-
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说,人的各种情绪其实是自然选择对我们思想的编码,让我们能对外部的环境做出一个好坏判断。而这些编码可能出错。
-
第一种错误是环境变了编码没变。第二种错误叫做“假阳性”。我们的很多情绪都是错觉。进化设定我们的各种情绪并不能反映真实世界,所以烦恼可能是“空”的。
无我
-
“无我”,就是你并不存在。
-
五蕴的解释:色蕴、受蕴、想蕴、行蕴、识蕴 ——
色蕴(physical body),就是人的身体,英文中经常把“色”这个字翻译成“form(形态)”,这里指代人的身体;
受蕴(basic feelings), 就是人的基本感情,比如痛苦、高兴、担忧;
想蕴(perceptions),就是人的基本感知,比如视觉、听觉、嗅觉;
行蕴(mental formations),它说的是我们的精神形态,也就是想法和行为,包括一些复杂的思想、我们做事的习惯和倾向性;
识蕴(consciousness),就是人的意识。
-
五蕴都不是自我。《五蕴皆空经》说,人的身体、感情、感知、想法行为,甚至意识,都不属于“真正的自我”。
-
“真正的自我”到底存不存在,都是一个问题。现代科学研究至少证实了,我们大脑中并非只有一个自我,而且我们经常自己骗自己。
无常
-
自然选择给人的大脑提供了七个思想模块:自我保护、吸引配偶、保住配偶、群体认同感、关爱亲属、社会地位、避免疾病。
-
“模块论”给佛陀说的“无常”,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。人并没有恒定的自我,你在不同时刻其实是被不同的思维模块所左右。求偶模块说了算的时候,你是一个形象,自保模块说了算的时候,你是另一个形象。
-
模块占据你大脑的方法,是感情。每个模块都向你输出一个感情,哪个感情强,哪个就容易抓住你的注意力。而且这些模块还根本不靠谱,他们给你出的主意常常根本就是坏主意。你被“他们”迷惑,他们不是“你”,这正是佛陀说的“五蕴皆空”和“无我”。
冥想
-
佛学其实是特别讲究实践的,它并不仅仅是个理论体系,更是修行。练习的方法,就是静坐冥想。
-
达到能专注很长时间的水平,你就有两个门派的选择。佛学有个说法叫“八正道”,我们大约可以粗略地理解成修行的八种方法。八正道的第七叫“正念”,第八叫“正定”。
-
如果你选择一直保持专注呼吸的状态,你的功夫就是“正定”,这是小乘佛教的修炼方法。而在内观中,通过专注呼吸达到正定只是基本功。
-
正定以后是正念,也就是美国流行的“mindfulness”。正念要求你把专注的功夫随时用在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上。你可以专注地欣赏一朵花,可以在吃饭的时候专注地去体会饭菜的味道,专注于什么都可以。
-
冥想的两个层次:第一个层次是你能够不受强烈感情的困扰,把“自我”和各种感情剥离开。更高的层次,则是能把自我跟各种想法全都剥离开,真正做到专注呼吸,不想其他。
6.冥想的四个矛盾:
你越想要专注,反而越难做到专注。
最需要冥想训练的那些人,恰恰是最不容易进入冥想状态的人。
你越是拒绝某个想法或者情绪,你越要和它对抗,你就越受它控制。
你越是了解“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,都是情绪在控制人”这个道理,你就越能不受情绪的控制。
正念自控
-
大脑随时被各个模块接管,谁的声音更大谁就做主 —— 而每个模块,都是感情模块。决策,其实是感情和感情的竞争。理性的作用是给感情提供信息和辅助。
-
“正念冥想”:佛学自控法,是打断正反馈,不让相关模块获得即时奖励和满足感。冥想的时候,我们练习任凭各种情感在眼前过但是不参与,练的就是这个功夫。
-
意志力方法是“对抗”,正念方法是“化解”。正念冥想,是一种有效的自控方法 —— 要点在于接受和分析感情,而不是对抗感情。
色即是空
-
自然选择要求我们对周围事物迅速做出好坏评判,这样才能有利于生存。这个快速评判,就是事物让我们产生的感情,就是我们赋予事物的内涵 —— 就是“色”。
-
所谓“空”,并不是说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是空的,而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“内涵”,是空的。
-
“色”(内涵)的四个特征:它是自动产生的、它会受到故事的影响、它都是主观的、无感则无视。
-
我们赋予世界的内涵都是主观和充满矛盾的,“色”会影响我们对真实世界的体验。那如果不带有色的眼镜看,世界将是一个“无色”的世界,而“无色”会让你感到世界是“空”的。
-
当你认识到空和无色的时候,再去看万事万物,你看到的东西就会比以前看到的更真实。人们对这些东西先入为主的各种感触,其实是不真实的。
-
经常有人说佛学会不会让人失去生活的乐趣、看什么东西都没意思?其实并非如此,佛学是让人更自由,是让你能够自由选择你想要体察什么东西。排除主观想象的干扰,你能获取更丰富的体验。那将是更大的乐趣和幸福感。
贪嗔痴
-
贪,就是被一个事物所吸引。钱财、异性或者名声,不管是什么东西,只要是你想得到,这种感情就叫贪。
-
嗔,中文字面意思是愤怒,但它泛指一切负面情绪。凡是你对什么东西有负面情绪,想排斥,都叫嗔。
-
贪 + 嗔 = 痴。
涅槃
-
涅槃有四个特征:完美的幸福感、彻底的平静感、内心完全的自由、对周围事物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理解。
-
“缘起”就是“依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”。缘起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因果链条。每件事发生都是有原因的,每件事发生又都会有一个结果,而这个结果又是另外一件事的原因。而属于人的一条特殊缘起链条,叫做“十二因缘” —— 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
-
从“六入”到“爱”直观的解释 — 所谓“六入”,就是人的感官; 因为有感官,我们就和外部的世界发生了接触,这就是“触”; 因为“触”,我们就对事物有了好坏评价,这就是“受”; 因为有“受”,就有了你想要和不想要的,这就是“爱”,也就是 tanha。
-
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因缘之中。或者你也可以说,我们是被因缘所控制。我们做什么事情,都是“有条件的”。涅槃,就是摆脱了因缘的控制,变成了“无条件的”。
什么是「佛系」
-
佛法一直说的是不要被感情所控制。冥想只是观察感情,不是要消灭感情。佛陀真正反对的是被某个东西劫持。
-
佛陀本人活着的时候,可是非常积极进取的。他到各地发表演讲,跟人搞辩论直播,每次都必须自己赢了才高兴。他带了很多徒弟,留下一大堆话。佛陀是在做一个事业,而且他也在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。
-
佛法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,修行的目的是不受自己情感的控制、不受外部刺激的控制,是自己觉得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,是自己的自由选择。
-
佛学的意义,就是把我们从自然选择给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,从一个更高的水平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。
个人心得
总结下来佛学的要点就是管理自己的情绪,做到对任何事都从容应对,不被任何感情控制。
佛学是看自己内心的学问,通过学习上述的观点,让我明白了情绪对人的影响之大,这让我想到了其他的一些能力如:影响力,说服力,领导力等等改变他人的能力,说到底都是影响他人的情绪。相关的书籍有《影响力》《以大致胜》(特朗普说服力书籍),如制造场景的预说服,如希拉里对特朗普的dark的形容,都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别人的情绪。
所以我们一方面需要不断修炼,提高自己被情绪影响的能力,一方面还要学会制造情绪,锻炼影响他人的能力。这真的是学无止境、、、、
关于影响他人,先留个彩蛋,后面再慢慢总结:
亚当斯给小孩出了个主意。如果你是一个小孩,想要找家长要零花钱,又怕家长不给,你怎么办呢?你可以先假装很随意地给家长看一段关爱宠物的视频。宠物不是孩子,这个视频看似和你没关系。但是家长看了这种视频之后,心境就会被调整到关爱的情绪中 —— 在这种情绪下,他更容易给你钱。
2月7日补
刚看了一点《正义之心》,发现人类的道德判断很大程度都是先产生感情,然后理性系统为这个感情找个理由。
最前沿的心理学也是这样的解释,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先产生感情,再让理性系统给出一个理由说服自己,理性系统就像一个发言人,一直是感情的奴隶。